
寒冰作为记者进行报道,4月初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阐述了中超未来规划的五大核心方向,其中一项便是要将中超打造成为全球排名第六的赛事平台,半个月后,享誉世界的瑞士足球研究组织足球天文台(CIES)公布了一项统计报告,该报告统计了过去五年全球主要联赛和俱乐部的球场到场观众数量,中超凭借场均两万二千五百人的观赛人数,在全球范围内位列第六。中超在观众数量方面,已经领先至全球第六位。
当然,仅仅依据观看人数,并不能准确衡量联赛的广泛影响力。实际上,职业联赛的显著程度,关键要看经济层面的各项表现,诸如电视转播能够触达的区域广度,通过电视转播获取的收益,各个参赛队伍的经济实力,关注赛事的观众规模,以及教练与球员在市场上的价值评估,包括转会操作的代价和他们的薪酬水平,再有就是参与国际性比赛所取得的成就等等。
看联赛的人有多少,多少能反映出联赛在本地受欢迎的程度,不过,主要还是受球场能容纳多少人,还有票价的影响,不能只拿这个来衡量联赛的影响力。

根据最新统计结果,观众人数最多的三个联赛分别是,德甲,平均每场吸引4.33万人观看,位居第一,英超,每场有3.67万名球迷到场,紧排其后,西甲,场均上座人数为2.74万,位列第三。
德甲吸引众多观众,原因不止一个,首先联赛竞技性强,足球底蕴深厚,赛场气氛热烈,其次门票价格亲民,平均仅为英超的一半稍多。同时,德甲各俱乐部球场规模普遍较大,经过2006年世界杯后的彻底升级,硬件设施也相当完善。
本赛季德甲的18个比赛场地中,有6个的容纳人数超过6万,另外还有4个场地的容量在5万到6万之间。英超联赛近年来,曼联、阿森纳、热刺、利物浦以及曼城等俱乐部相继对主场进行了改建或扩建。尽管英超拥有超过5万容量的球场一共只有7个,而能够容纳超过6万观众的球场也只有5个,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5个当中包含了热刺队新落成的球场。
西甲状况更为糟糕,仅4个球场容纳观众超过6万,另有6个球场可容纳超过5万观众,仅马德里竞技和毕尔巴鄂竞技的主场是近些年经过重建或改造的。而意甲方面,只有米兰、罗马和那不勒斯这3个球场容纳观众超过5万,这些场地由5支联赛队伍共享。

场馆规模更可观,自然会招徕更多观众到场观赏,这是观众人数增加的必要设施基础。而且,场地的先进性也很有关系。西甲和意甲的场地先进性不足,近些年很少有新场地落成启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满场率。
德甲和英超的上座情况看,多数俱乐部观众超过半数,入场率都在九成以上,但德甲比赛日的收入只有英超的一半,主要原因是门票收入差距大。德甲赛场观众以本国人士为主,而英超六大强队的上座人数中,不少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这也是英超豪门即使成本很高,也要努力新建或扩建球场的根本原因。
观众数量仅是统计值,受到场地规模和门票价格等客观因素限制,不能作为评判联赛重要性的核心依据。排名第四的墨西哥联赛,拥有四座能容纳五万人以上的体育场馆。其中,美洲队和蓝十字队共同使用的阿兹台克球场,其容量达到了八万七千人,在欧洲只有巴塞罗那的主场规模更大。这两支队伍是墨西哥最具人气的传统强队,极大地推高了联赛的整体观赛人数。

中超上座人数较高,同样具备场地规模上的明显好处。中超拥有10个容纳超过五万的球场,16支队伍的主场总容纳量达到七十五万六千五百,然而实际16个主场总共只吸引了三十六万观众,上座比例还不足半数。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英超大约百分之八十的球队能够实现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上座率球迷网,接近完全售罄,德甲稍显差距,但主场的上座比例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也占有百分之八十以上。

广州恒大在中超人气最旺,每场比赛吸引将近四万五千名观众,这一数字位列全球第26位,同时也是亚洲第一,不过整个赛季下来,场均到场人数比例只有八成二。北京国安的观众数量排在第二位,但入场率不足六成,这主要是因为工体能够容纳的观众在中超联赛中是最大的。出乎意料的是,重庆斯威在此次统计中,场均吸引的观众数量为3.5万人,这一数据在中超联赛和亚洲范围内位列第三,然而,由于重庆奥体中心的总容纳能力接近6万,实际的到场观众比例并未达到六成。
本赛季到目前为止,深圳俱乐部因为场馆容纳人数增加而成功升级,加上前几轮赛事观众入场人数较多,中超场均的观众数量达到了2万6千6百人,这个数字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十分之一,并且刷新了中超赛事平均观众记录。不过广州恒大由于竞技表现不理想,场均的观众人数从去年的4万7千人减少到了4万2千5百人,观众数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连一方、天津泰达以及新升入联赛的深圳和武汉这两支球队身上。
中超赛场观众最多时也不到八成,能达到七成以上的队伍仅剩广州恒大、武汉卓尔、河北华夏幸福和河南建业这四支队伍,今年中超无论从外援的受欢迎程度、球员引进的投入规模,还是各俱乐部自身的运营状况来看,都处于五年来的最低点,因此看台上观众数量的增长,并不能作为联赛整体影响力提升的有力证明。
同公认的世界第六大赛事主要对手俄超、荷甲、葡超和英冠相比,中超球员整体价值虽居亚洲首位,但在欧洲却仅列第十名左右,仅是葡超和荷甲的一半水平,甚至不如土耳其联赛。
英超球员整体价值达到八百五十亿欧元,远远超过中超,是中超的十六点五倍多,葡超(一百一十亿)和荷甲(一百零八亿)也都在十亿之上,俄超九亿二千两百万,比甲六亿九千万,土超六亿一千万,中超去年尚有五亿二千五百万,今年因多名高价外援离队,总额降至四亿八千五百万,预计未来将继续减少。
中超联赛最突出的电视转播收益,在2016至2025年这十年间总共为110亿元,平均每年折合约1.43亿欧元,这个数额还是在上赛季中超投入过热尚未降温时的记录。随着联赛实施外援限制政策,今后这一数字很可能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
中超的电视转播收入远远不及五大联赛,也明显低于土耳其和巴西的联赛,前者达到了4.45亿欧元,后者为2.76亿欧元,仅比英格兰第三级别联赛和葡萄牙联赛略高,分别为1.37亿和1.27亿欧元,大致相当于荷兰联赛收入的两倍,后者为7500万欧元。不过需要留意的是,荷兰联赛的规模仅建立在1700万人口之上,葡萄牙联赛的人口基数更小,仅有1100万。

中超在电视转播收入、球员市场价值等层面,与欧洲顶级联赛存在显著差异。观众数量只是依据赛场容纳能力和门票价格计算得出的参考数据,并非真实反映竞技水平。若中超想跻身世界前六行列,需要面对众多强劲的追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