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获得了NBA连续三年400场赛事的直播权,这件事不能简单看作是门户的一次进展,也不应仅仅视为对微博的改进。实际上,这次合作使得新浪将NBA的权益从门户网站扩展到了微博平台和移动设备,借助这种“两个平台,多个终端”的方式,完成了核心频道的转型和突破。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NBA的合同签订以及后续安排,为新浪带来了一次整体变革的契机,倘若能够实现,门户与社交平台的前景,将有望开辟新的路径。
长久以来,质疑门户价值的论调持续不断,微博也时常受到冷遇。这两类平台的长处与短处都显而易见,但它们绝不会就此终结。回顾历史,曾经引领潮流的互联网应用,比如电子邮件和在线论坛,并未因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而消亡。它们能够根据时代变化灵活变通,融入新的环境,反而更加稳固。门户和微博同样具备这种韧性,不会轻易退出舞台。新浪是门户和微博的开创者,懂得如何适应新情况,让这两种模式焕发新生。这次与NBA篮球赛事的联手,表明新浪网正在进行自我革新,并且已经着手实施。
门户的不足之处在于管理方式简单,对待用户缺乏细致,因为用户群体成分多样,难以借助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将访客归类,进而引导他们至心仪的内容区域。因此,尽管门户通常具备出色的新闻内容策划能力,并且擅长策划引人注目的活动,却往往难以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广告投放时常出现大量无谓的点击行为,这直接导致广告的实际效益无法提升,成为门户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年新出现的专业网站,凭借活跃的交流环境组织能力,以及充分的变通性,从综合网站那里吸引了很多专门领域的用户,成为了专业领域的成功者。这些网站的出现,虽然对综合网站不足以造成毁灭性打击,但逐渐的蚕食也足够让人警觉。综合网站应对这种局面的办法,肯定是社交化和移动化,没有其他选择。
社交化
过去那种门户运营模式下,新浪每天发布有十万则资讯,主要经营的是浏览量,然而在吸引高价值特定人群方面,表现得相当不足。通过统计,欧洲杯足球赛重要比赛电视转播的两个小时内,百度一个特定版块内关于该赛事的讨论,占据了全网相关内容的九成以上。虽然这些讨论吸引的访问量或许无法和门户网站相比,但内容水准明显更胜一筹。对特定领域有浓厚爱好的受众,其目标非常清晰,个性十分突出,能显著提升广告在其中的效益,并且更容易从中构思出创新的商业运营方式。
新浪显然察觉到了这一现象,将NBA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将原本的浏览者转变为注册用户,注册用户显然对新浪网这种传统网络平台更具吸引力,因为这意味着用户忠诚度的增强,意味着访问效率的提升,意味着未来单个用户广告收益的增长,新浪在此次与NBA续约之前,已经着手尝试社区化运营的模式。"LOVE NBA社区"如今已是国内众多NBA社区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吸引了超过百万的注册用户,这体现了新浪在NBA社区管理方面的初次探索,其用户参与程度与持续关注度已显著高于传统门户网站。新浪与NBA的合作协议里,NBA的三十个官方微博账号会迁移到新浪微博平台,这些账号的到来,会使得LOVE NBA社区的覆盖范围更加广阔,其潜在的商业利益也将从社区层面逐步扩展出去。
新浪的网站和微博,依照过去的商业模式,确实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但假如将两者融合,让微博为网站增添社交元素,同时让网站为微博提供热点素材,或许就有新的机遇出现。新浪网站最近一次的更新,将许多微博信息展示在首页,这可以看作是网站社交化的一次初步尝试,经过几个月的运作,也为现在的社交化变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想象一下,将来新浪网将视频作为核心,加入体育比赛和娱乐节目的现场播送,竭力招徕各类特定人群,同时逐步健全用户身份机制,由此催生出多个以特定爱好为中心的社群,鼓励用户产出优质的原创分享,借此建立起强大的用户归属感。这个大型社群里,讨论方向多样,参与人群明确,广告推送高度匹配,考虑到成员兴趣点高度集中,适合发展社交式购物,互动娱乐,个性推广,还能提供更多富有价值的付费高级服务。

新浪未来达成那个图景,可能性很高,由于新浪不仅拥有内容丰富的综合平台,也拥有发展不错的影像业务,同时微博平台实力强大,还与电商达成了合作,整合这些优势因素,能够轻易产生显著的互补作用,进而开创出创新的经营方法。新浪体育在体育领域首先引入了NBA篮球的直播节目,借助爱好来凝聚人群,利用社交平台促进交流,凭借内容的不断积累来培养行业影响者,这些影响者又可以带动整个社群的成员和内容形成良性循环,这种策略将成为新浪体育未来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新浪网进行转型的初始举措。
新浪与NBA的合作并非首次,但当前情况已不同于以往,互联网用户消费水平,足以支持高品质直播从实体场所转向网络平台,互联网丰富的商业拓展方式,也让经营者有能力在投入巨额资金获取的优质资源上,开辟更多盈利渠道,获取更丰厚的商业回报。
移动化
移动网络领域潜力巨大,仅从其发展趋势曲线分析,这一观点至今未曾改变。伴随智能终端的持续渗透,用户正快速向移动平台迁移,无论是信息获取还是影音观看都呈现出这一趋势。对于综合网站而言,能够借助个人电脑平台的固有优势,在移动市场拓展上投入充裕资本,这种能力并非所有对手都具备,足以形成难以逾越的竞争屏障。
搜狐与网易正积极拓展新闻应用业务,新浪的体育应用却已在该细分市场稳固领先地位,这揭示了三者战略方向的根本差异,究竟追求规模宏大还是专注特色领域,最终成效有待实践证明。新浪同NBA达成的这次合作,涵盖了篮球比赛的在线转播,并且将移动设备也纳入了服务范围,不论人们是通过个人电脑、智能手機,抑或是功能较为简单的wap手机,都能收看到实时的篮球比赛,同时还能在比赛过程中进行交流互动。
普遍认为,手机用户的商业价值要大于电脑用户,手机新闻和视频的广告费用球迷网,已远超电脑端很多。过去十五年,新浪网采取的是粗放式扩张模式,编辑像富士康工厂的工人一样辛苦工作,付出与回报几乎不成比例,但今后转向移动化的新浪网,肯定能够开辟一条注重品质,追求更高收益的发展路径。
新浪微博作为移动平台的开创者,促使整个网站向移动化转型成为必然,用户浏览方式的转变,以及移动设备对品质的要求,都构成了新浪全面接纳移动技术的根本动力。网络行业确实迫切需要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变革,以提升人均效能,增强工作成效,而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浪潮,恰好为这样的革新提供了绝佳的契机。
与那些动辄估值为零的大平台形成对比,新浪网当前的48亿美元市值中,至少有12亿美元归属于门户业务,这反映出市场对其转型取得成功的强烈预期。作为传统网络媒体,必须主动推动革新,才能让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不过,创新能否真正取得突破,关键在于能否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勇于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新浪网挑选最具价值感的体育版块作为切入点,先对它进行社交化和移动端的升级改造,等成功后再推广到其他版块,这本质上是一种既稳妥又勇敢的革新,对整个门户网站和社交平台行业,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必将产生长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