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 季后赛激战,裁判问题引关注,如何破局待解?

发布人:球迷网 信息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24直播网 人气:

新疆北京cba裁判_中国篮协裁判管理制度_CBA裁判问题

上海男篮外援培根(左)正和CBA职业裁判闫军交流情况。 图/新华社

四月的最后一天,CBA季后赛第二轮赛事顺利结束,四支晋级队伍悉数产生。其中,辽宁与广东的较量,以及新疆与浙江的交锋,不仅让比赛过程愈发激烈精彩,也引起外界对裁判表现的高度关注。毕竟,本赛季CBA赛事中,裁判环节多次成为焦点,相关争议所引发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比赛本身。

记者向业内相关人士进行访问,得知中国篮协当前负责的裁判人员评定、监督、派遣等体系,以及其中显现的不足之处。篮球裁判整体能力的下滑并非临时现象,要扭转这一局面,就必须正视困难,主动寻求解决方案。

现状

58名CBA裁判,专职裁判不足一成

2022至2023年期间,中国篮球协会接手了CBA公司的裁判监督职责,建立了裁判小组,推行集中化调控。一个国家级裁判进入中国篮协的监管体系,通常需要从U系列赛事的起始年龄段裁判工作,逐步增加比赛经历,经过评审考核,才有资格担任更高年龄组的赛事裁判,之后会进入NBL、WCBA这类成年人的职业比赛,最终能够执法金字塔尖的CBA联赛以及国家队的正式比赛。

这个赛事的三个层级,仲裁人员依据20%到70%再到10%的比例进行上下调整。根据消息,从2023年9月1日到2025年8月31日这三年时间里,我国现役国际级裁判员有14位,不包括三人篮球裁判,同时国家级裁判员达到680位;在2023至2024赛季,有58人负责CBA联赛的裁判工作,另外有91人参与WCBA联赛以及2023年NBL联赛的执裁任务。

中国篮协裁委会负责规划的一条晋级通道,为裁判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他们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才能最终达到能够掌控顶级职业联赛裁判工作的标准,然而这条道路没有快速通行的方法,每年晋升一个等级已属幸运,多数裁判至少要五年时间才有资格进入CBA面对更严峻的考验,但这距离成为一名称职且出色的裁判,依然有很远的距离要走。正因为如此,在国内,栽培一个出色的裁判和栽培一个杰出的运动员在耗时上几乎相等,有时裁判的培育过程还要更漫长些。

业内普遍认为,这个提升机制出发点是积极的,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真正能坚持到最后的人非常有限,许多人会由于各种缘由半途而废。某些裁判员同时在学校任职,他们必须负责处理中高等院校篮球协会组织的比赛裁判事务,这就要求向中国篮球协会进行相关登记,偶尔会出现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从而需要做出取舍,部分人会在本职工作与篮协工作之间进行衡量,最终选择放弃篮协的工作,这种现象导致中国篮协的裁判管理团队出现人员流失,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且业务能力突出的裁判员。

二零一六年三月,中国篮协公布了《中国篮球协会裁判员管理办法暨实施细则》,其中关于裁判年龄的要求是:五十岁以上的裁判不再继续工作。如果工作确实需要,国际级裁判的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不过不能超过五十五岁(职业裁判有单独标准)并且必须通过体能测试和规则理论考核才能符合要求。那个时期,杨茂功、班琦、王俊智等资深裁判,由于受到新条例的约束,被迫以年事已高为由,逐步脱离工作。

裁判员的上限年龄设定为五十五岁,多数人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尚好。然而,长期的丰富阅历和资格无法继续在竞技场上发挥作用,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

其实早在新规实施前的2015年,CBA就打算启动职业裁判员制度,要求裁判员将裁判工作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与以往领取津贴的“兼职”模式截然不同,2019—2020赛季,CBA联赛推出了名为“獬豸计划”的裁判职业化方案,与CBA公司签约的专职裁判达到了5名。但可惜的是,CBA的专职裁判目前只有“金哨”闫军等五个人,在58名CBA裁判里占比不到十分之一。至少现阶段,CBA裁判离彻底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多往日知名裁判相继离开首发岗位,改任指导或培训工作,当前CBA裁判中能够担任主裁的人手明显不够,外界对其水平诸多批评也就不足为奇。联赛近些年迅猛成长,声望日益提升,但裁判团队却跟不上步伐,成为制约因素,这个情况业已得到圈内广泛认同。

CBA裁判问题_中国篮协裁判管理制度_新疆北京cba裁判

深圳男篮主帅郑永刚(中)与裁判交流。 图/新华社

考核

裁判“一瞬间”的积累还不够

中国篮球发展到现阶段,倘若仍旧发生如此幼稚的失误,显然有悖于篮球进步的法则。2023年12月3日,CBA常规赛第12轮,宁波队的主教练阿的江就CBA裁判的裁决表达了反对意见,他为此被处以两万元人民币的罚款。本赛季,一些教练对裁判裁决表达强烈不满,他们曾说过火的话,甚至做出过失控的行为,这些人还可以列举很多,比如郭士强、郑永刚、朱世龙、刘维伟、张庆鹏等,他们因此都受到了经济处罚,后三位还被进一步判了停赛。在这些人中,朱世龙因为“指责裁判并且摔了战术板”的举动,受到了金额最大的惩罚,罚款金额达到了7万元。

本赛季到目前为止,CBA一共发出了22份纪律处分通知。4月份单月就下达了4份,涉及13名球员。如此高的罚单数量,反映出裁判在维持比赛秩序方面的水平亟待提高。

中国篮协裁判管理制度_CBA裁判问题_新疆北京cba裁判

中国篮协最高负责人姚明在公开活动中讨论过裁判判罚的挑战性,他提到,观众能够观看比赛录像,而裁判在比赛过程中做出决定,主要依据的是瞬间的直觉反应,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思熟虑。这种解释无法让人信服,在业内人士看来,更不能成为出现错判漏判引发公众争议的借口,因为当前执裁队伍普遍缺乏足够多的瞬间决断经验的积累。

我国现行的裁判升迁考核规范,与国际篮联的规则相符,男性裁判的身高标准需达到1米8以上,女性裁判则要求1米7以上。考核流程上,首先需通过体能测试和理论考试,然后根据每期考核的具体情况,只有排名靠前者才有资格参加实践考核,负责执裁半场或整场比赛。国际篮联设置这样的考核流程,是基于一个假设,即一名国家级裁判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历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备了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他需要从国家级水平晋升到国际级水平,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国内从基层到中国篮协全面推行这一流程,通过考核的裁判却表现出“偏重理论、忽视应用”的倾向,在实战比赛时常常显得犹豫不决。许多人为了考试拼命钻研教材、学习外语,从各省市级别直至国家级,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裁判一路晋升到最高级别联赛,因此本赛季涌现出诸多有争议的判罚,这或许仅仅是开端。当前的局面让许多业内人士感到非常遗憾。

这些资深裁判员在职业生涯初期球迷网,通过参与无数场赛事积累经验,逐渐精通各种比赛状况的处理,做到应对自如且情绪稳定,即便在高压环境下也能准确执行判罚,确保赛事顺利开展。但若以理论考核标准衡量,他们未必能获得高分,部分人甚至因语言能力不足而未能达到国际级裁判水平,尽管如此,他们依然被广泛认可为执法精准的优秀裁判。

另一面,以往国家级裁判的选拔每两年举行一次,每个省级机构仅有两到三个席位,全国总共也就六七十名,但现在单次选拔就能产生两百多名国家级裁判,部分地区还提供额外待遇,一年就能晋升一批,这说明准入标准有所放宽,业务能力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CBA裁判问题_新疆北京cba裁判_中国篮协裁判管理制度

裁判长崔哲雄(右侧)向上海篮球队教练刘鹏说明判罚情况。照片由新华社提供

监评

裁判管理应更科学、更透明

中国篮球和足球的顶级联赛,职业化水平最为突出,但在裁判工作方面长期存在诸多问题,采取堵塞或疏导的不同措施,往往会产生明显反差。今年足球联赛不仅进一步放宽了外籍球员参赛规则,在裁判容易引发争议的判罚处理上,也积极向公众传递信息,追求公开性和透明度。到4月23日为止,中国足球协会的裁判工作评议小组已经发布了四次评议内容,通过文字和影像资料对比赛中的有争议判罚进行说明。中国足协表明态度:会一直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立场,愿意听取俱乐部的反映和申诉看法。

CBA联赛实施管办分离之后,CBA公司制定了一套裁判监督评估办法,裁判人员被分为A至E五个等级共十一等,依据判罚准确度进行周期性升降级,同时涉及主裁判与第一、第二助理裁判之间的轮换安排。中国篮球协会裁判委员会沿用这一监督评估办法,每场赛事结束后,裁委会会对场上三名裁判员从比赛调控、判罚尺度等六个方面、总共八十四项内容进行细致评估,并提交内部评价材料。

然而所有相关事宜都局限于内部层面,对于联赛里频繁出现的有争议的判罚情况,中国篮协的裁判委员会几乎从不对外发布解释和说明。自上一赛季起,中国篮协已经重新接管了裁判的管理工作,并且取消了CBA过去那种会定期公布裁判工作报告的惯例。

这一评价体系存在显著缺陷,因为它单独衡量每位裁判的表现,而不是将三位裁判当作一个集体来评估。因此,每位裁判在执法过程中,可能会优先关注个人判罚准确度以防备风险,例如为了躲避越界判罚,而忽略修正其他裁判的疏漏。

裁判的主要任务是在比赛中维护秩序,确保过程公平合理,这并非用来评判个人能力的场合。该专家表示,以往评估裁判表现,首要标准是看比赛整体是否顺利,是否存在干预结果或引发争议的情况?只要没有这类问题,三位裁判都能获得高分,偶尔出现的失误也不会影响整体评价,毕竟比赛中难免会有难以完全避免的差错。

现行监督评估机制下,中国篮球协会运用数据技术遴选裁判员,依据个人积分等级,分别构建主裁判及一、二级助理裁判的储备名单,同时兼顾地域回避等要求,以此确定每场比赛的执法团队,若有需要还会进行人工复核修正。

普遍认为,篮球赛场上的统计资料并非唯一标准。用分值来评定裁判水准,这种方式欠缺合理性,毕竟一场双方配合默契且得分很高的对决,和一场竞争激烈难分胜负的较量,对裁判的挑战程度完全不同。因此,依靠数据来安排裁判,未必能让优秀裁判充分发挥作用。有经验丰富的裁判指出,现阶段CBA能够胜任主裁判工作的人选不到十分之一,难以确保每轮每场比赛都有合格裁判顺利执法。在关键赛事,比如总决赛或者辽粤交锋、京德较量这类顶级较量时,这三位都能担当主裁判的角色。

据消息,这种选拔办法在推行时渐渐显现出不足,中国篮协裁委会后来逐步增加了人为调控,进入季后赛,资历较深的前辈们出现的次数也变得频繁。

中国篮球的裁判问题由来已久。在东京奥运会以及去年的男篮世界杯上,中国的裁判连续两次未能出现在世界大赛中,整体业务能力持续下降,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

近些日子,CBA裁判争议屡次成为网络焦点,吸引社会目光,相关管理机构也察觉到这个难题的存在。中国篮协负责人姚明在公开活动中谈到,希望各界人士能够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动赛事水平提升,使其观赏性更强、过程更顺畅。

但是,水深火热非一时之劳,要化解难题更得耗费岁月与精力。自下而上,从基层管理机构到全国性行业组织,务必立足现实,参考过往的优异做法,破旧立新,塑造出真正倾心于裁判工作,既具备实力又勇于负责的从业者,这才算是切实为我国篮球事业出力。